龙岩市农科所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分类学科 >> 水稻科学 >> 内容

灰飞虱的识别与防治

时间:2022-10-11 8:36:39 点击:

一、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 的识别
    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以长江中下游及华北稻区发生较多。其中长江中下游仅在早稻上发生数量较多,但近年在局部地区对晚稻穗期亦有危害。
    【为害对象】  除水稻外,还有大麦、小麦、玉米、稗、李氏禾、狗尾草、千金子、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  成、若虫均以口器刺吸水稻汁液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中上部叶片,近年发现部分稻区水稻穗部受害亦较严重,虫口大时,稻株汁液大量丧失而枯黄,同时因大量蜜露洒落附近叶片或穗子上而孳生霉菌(图2-95),但较少出现类似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虱烧”、“冒穿”等症状。灰飞虱是传播条纹叶枯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的媒介,所造成的危害常大于直接吸食危害,被害株表现为相应的病害特征(见病害部分)。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连翅长雄虫为3.5毫米,雌虫约4毫米;短翅型雄虫长2.3毫米,雌虫长2.5毫米,均较褐飞虱略小。成虫额、颊黑色。雌虫头顶、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在整体上可见头胸部背面有黄色或淡黄色纵带;雄虫仅头顶、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深黑色(图2-96)。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前端细于后端。若虫5龄,胸背面沿正中有纵行浅色部分,后端与腹部背面中央浅色的中纵线相连,腹部第四、五节有“八”字形浅色斑纹,附近有一个较周围色浅的区域,腹部各节分界明显,腹节间有白色的细环圈;落水若虫后足向后伸呈“八’字形(图2-97)。 
二、灰飞虱的防治
    【发生规律】北方稻区一年发生4~5代,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稻区发生5~6代,福建7~8代,田间世代重叠。属本地越冬害虫,以3~4龄虫(少量5龄虫)在麦田、紫云英或沟边杂草上越冬。在稻田出现远比褐飞虱、白背飞虱早。华北稻区越冬若虫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在迟嫩麦田繁殖1代后迁入水稻秧田和直播本田、早栽本田或玉米地,6~7月份大量迁入本田为害,至9月初水稻抽穗期至乳熟期第四代若虫数量最大,危害最重;南方稻区越冬若虫3月中旬至4月中旬羽化,以5~6月份早稻中期发生较多。    
    灰飞虱有较强的耐寒能力,但对高温适应性差,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3℃,超过30℃,发育速率延缓、死亡率高、成虫寿命缩短。卵历期最短5~7天,若虫期13~16天,雌虫产卵前期4~8天。雌虫一般产卵数十粒,越冬代较多,可达500余粒。卵产于植株组织中,喜在生长嫩绿、高大茂密的植株上产卵,每一卵块多含5~6粒卵。
    在田间喜通透性良好的环境,栖息于植株较高的部位,并常向田边聚集。成虫翅型变化稳定,越冬代多为短翅型,其余各代以长翅型居多;雄虫除越冬代外,几乎全为长翅型。
    天敌对该虫的发生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主要种类同褐飞虱和白背飞虱。
    【防治方法】同褐飞虱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龙岩市农科所信息网手机版入口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联系信箱:lynks62@163.com 科管科:0597-5383108 办公室:0597-5383125 闽ICP备16020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