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农科所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内容

开展加快推进闽西种业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1-11-19 15:03:20 点击:

 

种子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载体,2020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入2021年重抓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明确要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对种源‘卡脖子’技术进行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并强调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闽西地区唯一一个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自建所以来始终以创新农作物新品种、振兴闽西种业作为“国之大者,所之大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市委、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相关精神,围绕我市甘薯、水稻、蔬菜、果树、花生、花卉、药用植物等闽西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讨论、听取汇报等形式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创新等方面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闽西地区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现状

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好

一是自然条件好、生态资源优越。闽西地区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为育种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部分高山地区,对需低冷作用的作物加代具有明显优势。二是农业生产基础好。我市围绕发展“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红心地瓜干、咸酥花生、果茶、蔬菜等产业发展良好,我所主选育的龙薯九号、龙薯14号推广面积显著,成为连城地瓜干主要加工原材料,龙花系类,成为大池、武平咸酥花生加工的重要原材料;三是粮食等生产持续增效。甘薯、水稻、花生、蔬菜、铁皮石斛、马铃薯、百香果、茶叶、油柰、花卉等科技成果示范辐射推广面积,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种业创新人才集聚,学科布局结构优异

人才和科技创新平台是农业科研发展之基。我所是龙岩市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学机构,建立了甘薯、水稻、花生、马铃薯、铁皮石斛、蔬菜、茶叶、果树8个学科育种研究团队。截至当前,从事科研育种50位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23人,副高以上职称占44%;硕士研究生12人,本科学历32人,本科以上学位人员占88%;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市优秀人才3人,具备较强的人才队伍。拥有320亩的大池科研基地,建有生物技术中心、水稻种子质检室、甘薯脱毒育苗实验室及甘薯种质资源圃、中药材育种园、植物园等科研平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研设施条件。认定为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加入省薯类、水果、茶叶、水稻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平台保障了科技能力的输出,为种业科技创新奠定科研基础。


3. 闽西地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创新情况

3.1 种质资源保护初具规模

截止当前,我所围绕我市特色农业产业,采取大棚栽培、田间种植、组织培养、低温库等形式收集保存作物种质资源,初步建立了9个闽西特色的作物种质资源圃(甘薯、水稻、马铃薯、花生、百香果、铁皮石斛、茶树、芥菜、油柰等作物),种质资源达3400多份。其中甘薯种质资源圃收集资源达350份,为省内数量最多、品种最齐的甘薯资源圃。水稻籼稻种质资源1596份,特色稻种质资源191份,糯稻种质资源562份;芥菜类蔬菜157种;花生种质资源305份,丰富的种源为品种选育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3.2突出特色与优势,选育品种出成效


注:数据引用龙岩统计年鉴-2020

 

立足我所优势学科技术,紧紧围绕我市水稻、蔬菜、甘薯、马铃薯、花生、茶叶、李、百香果等主要农业产业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工作,分别成立了水稻育种研究室、旱粮育种研究所、高新技术研究所、果蔬育种研究室、植保技术研究室。截止当前,各研究室的攻关克难捷报频传,农科所近50年来相继育成新品种60多个,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共育成品种25个;强化产学研合作,建立甘薯、水稻、花生、蔬菜、铁皮石斛、马铃薯、百香果、茶叶、油柰、花卉等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点、片)50多个,辐射推广面积近1000万亩,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龙薯9号成为全国四大甘薯之一,年种植面积达500万亩。

1  “十二五”、“十三五”农科所新品种成果


作物

 序号

甘薯

马铃薯

水稻

蔬菜

花生

油奈

铁皮

石斛

槟榔芋

1

龙紫薯

6

福克76

福龙两优6387

悦阳

45

龙花128

晚黄金

福斛

1

汀芋

1

2

龙薯

31

 

福龙两优29

福克212(协作)

 

 

 

 

3

龙紫

4

 

福龙两优863

龙莱1(协作)

 

 

 

 

4

龙紫

9

 

福龙两优3381

 

 

 

 

 

5

龙薯

34

 

福龙两优1031

 

 

 

 

 

6

龙薯116

 

 

 

 

 

 

 

7

龙薯599

 

 

 

 

 

 

 

8

龙薯

14

 

 

 

 

 

 

 

9

龙薯

28

 

 

 

 

 

 

 

10

龙薯

24

 

 

 

 

 

 

 

11

龙薯601

 

 

 

 

 

 

 

12

龙津薯1(协作)

 

 

 

 

 

 

 

二、农科所在推进闽西种业创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作物品种创新能力亟需提升

我所传统育种优势明显,但生物技术力量薄弱。育种工作,主要为经典的杂交育种、引种驯化、实生选种等育种手段,除了组培快繁外其它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应用到育种工作中,导致我所育种周期长,新品种选育速度慢、成功率低。

(二)科研基地建设滞后

要推进农业种业科技创新,科研基础设施要先行。但农科所近年来基地建设明显滞后,制约了闽西地区种业创新的发展。目前科研基地主要有大池基地、龙门基地、所内5个大棚。大池基地虽有340亩的大池基地,但承租出去就有260亩,可使用面积少,大池基地建立至今四五十年,基础设施陈旧,科研硬件落后,此外生产用水缺乏,劳动力聘请困难,导致科研人员不愿去大池基地开展科研工作。龙门基地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灌排体系不健全,田间工程失修,高效节水设施应用不足,科技人员无固定的生活、工作场所,严重制约育种效率和质量。滞后的基地建设,严重制约着农科所科技创新的能力,严重阻碍育种工作的开展,限制了我所种业创新能力。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租金高,没有专项资金进行保障。

(三)自主培育品种与闽西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不密切

我所在推进农业科研工作中,重育种,轻推广,存在科研成果和社会实际应用脱钩现象,研发出来的新品种难以推广出去,成果转化力度较小,好的品种无法和大田推广形成有效合力,缺乏发展后劲。

(四)人才队伍创新能力有差距

我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青年人才缺乏,人才结构断层严重,关键技术“传帮带”不够,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不足。与其它地市级科研院所相比缺乏良好工资水平和激励措施,较多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品种创新工作难以高效推进,学术水平在学科带头方面建树不够,影响力不高。

三、农科所对闽西地区种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及下一步计划

1.强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

具有优异的种质资源库是品种创新的基础。我所应成立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扩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各科室应加快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针对甘薯、水稻、马铃薯、花生、百香果、铁皮石斛、茶树、芥菜、油柰等闽西地标作物及时抢救性收集一大批新资源;对各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深度发掘与创制新种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形成种质资源相互交流良好局面,争取培育推广一批突破性新品种,推动闽西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

2.抓好育种基地建设

一要统筹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完善基地设施设备条件,高标准建设制种基地。要加强大池基地建设规划,筹建大池基地、高质量打造南繁硅谷--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建立步云高山加代育种基地,统筹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完善基地设施设备条件,高标准建设制种基地,打造好杂交水稻制种、两薯繁种、蔬菜花卉种苗、中药材种苗、特色果蔬种苗基地建设,为开展农作物加代繁殖和种质资源的扩繁,加快闽西农作物新品种育种进程奠定基础。二要重新组建农科所育种科研实验室,规划实验室功能布局,推进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整合,建立农科所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立种业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为我所种业创新工作的奠定基础,为促进闽西种业创新研究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种业自主创新

种业自主创新要以提升核心种源竞争力为目标。一要强优势,补短板,更加注重专业化发展。完善“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育种工作机制,注重传统的育种方法和生物技术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育种工作。例如充分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采用一套成熟的花药培养快速提纯的方法缩短水稻、两薯、花生、果蔬、中药材育种周期,创新新品种及新种质。二是要组织各科室加大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依托省农科院资源,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加强育种攻关,开展优质专用“两薯”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开展优质加工型咸酥花生、优质杂交稻等新品种的选育,开展特色果蔬新品种选育,开展道地药材新品种选育,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引领带动我市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我市特色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工作。

4. 培育品种创新人才,强化科研人才创新激励机制。

加强种业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农业良种培育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平台载体建设,培养和集聚一批种业科技创新人才和育种攻关团队;同时加快我所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小高地建设,打造具有闽西明显优势的重点学科,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水平育种攻关人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要提高公益一类全额拨款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合理待遇,缩小与机关公务员福利待遇的差距。借鉴除厦门外的8个地市做法,将市农科所的绩效考核管理奖励、综治平安奖、创城奖、文明单位奖励等列入市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人员收入待遇问题,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我所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稳人心”才能“稳事业”。

5.明确种业创新方向和重点,突出抓好一批科技项目的实施

根据我所《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任务,加强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进行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繁育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抓好水稻、甘薯、花生、百香果等特色优势产业育种攻关,通过实施“特色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特色种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重点项目,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品种支撑。

6.加强种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我所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示范农场等的科技示范与服务功能,在完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与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有效对接,通过培育和建设一批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促进我所成果转化与推广。二是鼓励和引导我所干部积极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种业企业、合作社、种植户开展种业创新和科技服务,把我所科技人员培育成为种业推广服务的重要力量。

7.政策鼓励

出台有关政策,鼓励科研人员以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自主创业、停薪留职等灵活方式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促进我所的科研成果、育种资源、研发人才向种子企业流动。引导与企业通过品种权转让、许可、质押等途径实现农作物新品种的市场价值。

作者:江丽芳 付思远 来源:龙岩市农科所信息网
相关文章
  • 龙岩市农科所信息网手机版入口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联系信箱:lynks62@163.com 科管科:0597-5383108 办公室:0597-5383125 闽ICP备16020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