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类学科 > 水稻科学 > 内容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作者:王 红    更新时间:2021-3-20 9:41:25
    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俗称“矮稻”,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已成为沛县水稻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在大发生情况下,一般田块减产11.5%左右,失治田块可达68%以上,甚至绝收,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治对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现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发病原因

  1.1 寄主范围广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危害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看麦娘、早熟禾、稗草、马塘等20多种寄主。稻、麦、看麦娘、稗草和马塘等是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和灰飞虱的共同合适寄主,在田间病毒均可通过灰飞虱相互辗转传播,互为毒源寄主和被感染寄主。

  1.2 大量种植感病品种

  由于该病出现时间不长,目前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因此通过种植抗病品种控制病害流行缺乏基本条件。

  1.3 肥水管理不当

  氮肥使用过量,秧苗过嫩过绿,植株抗病性差,易导致灰飞虱传毒发病。

  1.4 栽培制度适宜传毒

  沛县大面积种植常规移栽稻,传毒介体迁入高峰正好与常规移栽水稻敏感生育期相吻合,有利于灰飞虱迁入、流行、扩散,增加传毒几率。

  1.5 抗药性强

  由于灰飞虱是本地越冬的害虫,没有抗药性稀释现象,而且除了来自化学药剂选择压力外,还有来自田间防治其他水稻害虫的药剂压力,长期、单一、频繁的使用某种药剂会加速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1.6 防治意识薄弱

  广大农户对这种新病害的认识不足,预防意识淡薄,缺乏防治的主动性。常不见危害不防治,见到危害乱用药,严重降低防效。

  1.7 施药技术不到位

  一是施药时间不当,影响防效;二是施药机械落后,稻区绝大多数农户主要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 “跑、冒、滴、漏” 现象严重,雾化性能极差,靶标着药量少,造成农药利用率低;三是对水量严重不足,农户普遍每667m2施药液2桶,对水不足30kg,导致防效下降;四是主要防治适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如遇连阴雨天气,贻误了最佳防治时机。

  2 防治对策

  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 的策略。推行“抗、避、断、治”综合防控措施,以降低灰飞虱发生数量和传毒风险,预防或减轻病害发生。“抗”就是选种抗(耐)病品种; “避” 就是抓好栽培管理; “断” 就是阻断毒源;“治”就是治虫防病。同时强化宣传培训,普及科学防控知识和预防技术,提高植保服务水平和广大粮农防控的主动性,提高诊断鉴定和治虫防病技术,严防水稻黑条矮缩病大范围暴发流行。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 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实施主动抗病。

  2.1.2 适当推迟播期 实践证明水稻播栽越晚,灰飞虱传毒几率就越小,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程度就越轻。沛县落谷适宜期应在5月5~10日播种,6月15日左右移栽,能有效减少一代灰飞虱成虫早期虫源迁入,使其多数成为无效虫源。

  2.1.3 加强肥水管理 合理进行肥水运筹,秧田期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及生长调节剂,培育老健秧苗,增强植株抗病性;大田水稻分蘖期要针对不同苗情,分类促控,促进苗情转化,提高植株抗病力。

  2.1.4 合理布局,轮作换茬 在发病田块实施水稻与棉花、大豆等非寄主作物的水旱轮作,可明显减轻翌年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程度。

  2.1.5 控制灰飞虱传毒 采用小苗机插、抛秧、麦后稻直播等轻型栽培技术措施进行避虫避病,以减少带毒灰飞虱传毒的机会。

  2.1.6 清洁田园 防除秧田和大田田边、田内杂草,恶化灰飞虱生存环境,减少过渡寄主,从而减轻发病程度。同时抓好应急补救措施,在水稻栽后发病初期要及时拔除病株,并就地入泥掩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分1/2分蘖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株留下的空穴中,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早发,保证有效分蘖数量及有效穗数,可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重病田及时翻耕改种以减少损失。

  2.2 化学防治

  2.2.1 全面开展药剂浸种、拌种 结合水稻种传病害防治,大力推广10%吡虫啉+丰立得25g对水约6kg浸稻种4kg左右,浸泡12h,取出后直接催芽、播种;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kg种子即可播种

  2.2.2 秧田防治 加强秧苗期管理,狠治秧田一代灰飞虱成虫。于5月底至6月初于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高峰期开始防治,每667m2 使用10%吡虫啉20~30g对适量的水喷雾。以后每隔5d防治1次,施药持续至移栽前2~3d施最后1次“送嫁药”,做到带药移栽。

  2.2.3 大田防治 适期防治大田前期灰飞虱。同时发病初期在防虫的基础上,喷施抗病毒药剂。一般在移栽后5~7d,结合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进行防治, 每667m2 用40% 新农宝80ml或广治75ml+31%病毒康40g(或50%灭菌成60g等抗病毒药剂)对水30~40kg均匀喷雾。隔5~7d再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可明显减轻发病危害程度。

  2.3.4 注意施药技术 一定要加足水量,药液要喷洒到稻株基部,严禁去掉喷头直接在稻株上部喷,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群防统治,采取统一时间,用弥雾机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有效控制。同时要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及交替用药,应将不同种类、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等种类农药或特异性农药交替使用,或将不同作用机理的两种药剂进行混用,以延缓灰飞虱抗药性产生。

分享到
  • 上一篇:赣闽共建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
  • 下一篇:水稻需肥的特点
  •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移动端首页 | 电脑端

    程序设计:龙岩市农科所 信息中心©